“工匠精神是什么?”袁正泰的回答是:就是当好一颗“螺丝钉”,但凡有“螺帽”松了,就把自己扭进去。年12月30日,成都新年音乐会暨劳动模范和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奖获得者表彰活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举行。作为四川省劳动模范,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维修调度袁正泰参加活动。而获得这样的荣誉,便是他在这个岗位上30年的坚守。年,成都市污水处理厂正式落成,当时还是学生的袁正泰在招聘中脱颖而出,成了厂里最早的一批员工。进入污水厂,换上深蓝色工装的他,作为学徒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维修设备。“当时看着师傅熟稔地检查维修机器,自己却云里雾里,既搭不上手,更说不上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袁正泰告诉记者,感觉师傅仿佛能与设备对话,转眼间就能精准地找到症结,袁正泰感到震惊,也充满了敬佩。于是,当天晚上,袁正泰便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像师傅一样,能与这些设备“对话”,让坏掉的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对维修钳工来说,巡视设备是每天最基本的任务。工作近30年的袁正泰一直有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袁正泰说,只要巡过的设备,发现了什么问题他都立即记录下来。多年的积累,厂里各种设备发生过的大小问题,袁正泰写写画画记录了10多个笔记本,久而久之他也成为了厂里的“活地图”,哪台是新换的、哪台有轻伤、哪台“重伤”了……▲袁正泰不仅是“活地图”,30年的钻研,也让袁正泰练就了一项特殊的技能。有一次第七净水厂的风机突发故障,袁正泰到达现场后风机已完成重启,看起来一切都已解决妥当。但袁正泰还是习惯性地伏在风机上仔细聆听,只是一晌,袁正泰发现风机有异响。随着众人把风机拆开,一根卸下的风管果真在抢修后并未按规范恢复安装。和设备“对话”,是袁正泰的绝活,为了练成这项绝技,他用了整整30年。“每台设备都有它的脾气。”袁正泰说,除了工况,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还会受附近环境的影响,大气湿度、空气质量指数等都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风机维护保养方法,今后不再依赖生产厂家,也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第三净水厂的风管进水,致使关键设施陷入瘫痪,时任设备维修中心钳工六班班长的袁正泰火速赶往现场参与抢修。由于厂区积水很深,作业条件较差,如果采用常规方法,从风管最低处开孔排水,预计最快需要24小时才能恢复生产。然而,经过现场勘察后的袁正泰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设想,是否可以从风管顶部排出积水?▲工作中的袁正泰事实再次证明,袁正泰是对的。在抢修现场,他仅仅花了两个小时就打造出一套简单的临时装置,巧妙地利用风管内自身的空气压力,将积水从顶部插入的钢管中顺利排出,以最短的时间成功完成了设备重启,把损失降到最低。如今的袁正泰,多年的工作经历上也带了很多徒弟,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也没有保留,全部教给年轻人,“希望他们少走一点弯路”。红星新闻记者邓文博图据受访者提供编辑官莉(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